为落实《浙江海洋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干部、教职员工安全素养提升行动方案》要求,提升实验技术员的应急救护能力,夯实实验室安全防线,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联合学校红十字会,组织实验员和部分实验学生开展第一期的救护员资质培训,本次培训为期两天,旨在通过“理论+实操+考核”的立体化教学模式,掌握气道异物梗阻急救、心肺复苏(CPR)及AED使用、创伤急救三大核心技能,为实验室安全再添保障。
培训首日,学校红十字会汤老师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,深入讲解急救“黄金四分钟”的重要性。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环节,通过视频演示和情景模拟,详细剖析海姆立克等急救法在成人、孕妇、婴幼儿等不同人群中的应用要点。随后,围绕心肺复苏与AED使用,分解胸外按压深度、频率及人工呼吸操作规范,并重点强调AED设备的“开、贴、电”三步操作口诀。

培训第二天,迟老师针对实验室及生活常见创伤风险,梳理伤员分类与标记,传授了止血、包扎、骨折固定及搬运技巧,特别演示了螺旋反折法、8字绷带等专业手法。

为强化技能转化,学员分组开展沉浸式实操训练,指导老师全程跟踪纠错。在人体模型上,实验员们反复练习CPR按压手法,通过智能反馈设备实时校正动作力度与节奏;AED模拟训练中,学员两两配合,从快速判断环境安全到精准完成除颤操作,全流程模拟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场景。在创伤急救实操环节,老师手把手指导头部、上肢、下肢、肩部、胸腹等部位包扎固定等技能,学员们在“伤员”身上进行实战演练,确保每位学员动作规范、流程熟练。

最后,学校红十字会严格按照考核标准,对全体学员进行理论与实操双重测评。理论笔试涵盖急救原则、操作要点及风险评估等内容;实操考核则完成心肺复苏(CPR)及AED使用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、上肢骨折包扎固定等技能,要求学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伤情判断与规范处置。最终,本次全体学员通过考核,获得《红十字救护员证》。

会后,大多数学员表示,通过本次急救培训,受益匪浅,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急救技能水平,还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。本次培训由于部分实验员上课或出差等原因无法参加,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拟安排第二期救护员培训,做到每位实验员的救护培训全覆盖,成为实验员安全救护的“标配能力”。
此次培训增强了实验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,切实提升了实验队伍的应急处置突发能力。接下来,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将持续开展安全素养提升行动,推动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的理念落地生根,为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驾护航。